一篇《一個武漢女生的真實日記》在朋友圈刷屏,日記講述了疫情之下,主人翁從幸福家庭中的陽光少女變成一家三口陰陽相隔后的無助女孩,讓不少人潸然淚下。
這原是一則自我的心靈傾訴,卻被別有用心的自媒體公號竊取,不顧當事人“拒絕轉載”的版權聲明,打上原創,收取打賞,賬號導流,成為爆款,“收獲”滿滿。
又是一起消費苦難、利用信息不對稱、吃人血饅頭的卑鄙行徑!當讀者反應過來,紛紛投訴和抗議!目前,文章已因侵權被屏蔽。
多么熟悉的味道??!疫情發生以來,一些自媒體作者利用著公眾急于求真的心理,或者懷著對社會的“最大惡意”,制造出病毒戰、陰謀論等一系列聳人聽聞的文章……梳理過往種種的亂象有:惡意造假、消費同情、販賣焦慮、制造對立。
如此套路在《一個寒門狀元之死》《那個17歲的上海少年決定跳橋自殺》等“爆款”中屢見不鮮。
其實,自媒體領域,本有著廣闊的創作空間和正當的盈利期待。就拿這次疫情來說,不少科普號和技術貼,如“Ele實驗室”的《計算機仿真程序告訴你為什么現在不能出去》,“回形針Paperclip”的《關于新冠肺炎的一切》,以及多家自媒體的插畫、手繪漫畫和表情包,極大地為公眾進行病毒和疫情的 “知識掃盲”,獲得很好的傳播效果,品牌價值也凸顯出來。
但對習慣一些吃人血饅頭的操作,我們亦需要給予足夠的警惕。因為沒有專業的根基和嚴格的自審自覺,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倫理和人文情懷,有些公號陷入了一種要么 “收割一把就跑”的短見,要么是利益驅使下的“蒙眼狂奔”,讓流量、打賞、廣告的收益遠遠跑在了內容提升和把關自查的前面,極大地破壞了媒體的公信、欺騙了讀者的感情、平添了社會的恐慌。
反復被消費的人們稀里糊涂中感動,不明就里中打賞和捐助。讀者們的求真之心和悲憫之心實屬自然,但要警惕種種可能的煽情文章,夾帶著的個人利益、偏見和私貨。越是一邊倒地刷屏,讀者們越是要擦亮眼睛,不能被情緒“綁架”,降低了獨立思考能力和水平。
抗擊病魔,人人有責,每一起“災難”的報道和創作的背后,請三思后行:向專業和傳媒本質回歸,向正義和善良回歸,向行動和善舉回歸!用真心真情記錄現實、書寫時代,用有溫度有力度有高度的作品撫慰心靈凝聚人心,早日驅散疫情的陰霾。
社會公眾也要擦亮眼睛,提高信息免疫能力,切莫在“正義”的“憤怒”中失去理智,看一眼就轉,聽一句就罵,平添輿論場的焦慮情緒。多一些思考,多一點理性,把注意力交給更迫切的聲音,用更積極的行動救助疫情中的人們。
Copyright ? www.bridgekeepingtravell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醫藥人才網 贛ICP備20010082號-3 版權所有